不少求美者做完填充后都有过这样的困扰:明明想让苹果肌更饱满、脸颊更立体,结果却变成了“发面馒头”——苹果肌鼓得发亮,笑起来线条模糊,连法令纹都被“撑”得更明显……这种“馒化”的尴尬,找对医生才能解决。www.aimei.com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专攻馒化修复的杨胤恒医生,还有他琢磨了10年的“玻尿酸溶解+脂肪修复”双方案,帮你把脸“调”回自然状态。
杨胤恒医生是国内较早聚焦“馒化修复”的整形外科医生,从医12年,一半时间都在跟“过度填充的脸”打交道。
他毕业于XX医科大学整形外科专门,读研时就跟着国内脂肪移植有名XX医生做课题,那会儿他就发现:“很多填充失败的实例,不是技术不好,而是‘量没控制住’——填充是加法,修复得做‘平衡术’。”
后来他在公办医院整形外科待了5年,见过太多“填充变馒化”的求美者:有姑娘为了“少女感”往苹果肌填了3支玻尿酸,结果鼓得像“小皮球”;有阿姨想祛泪沟填了脂肪,却把脸颊填成了“包子脸”。这些实例让他更坚定:“馒化修复不是‘把填充的东西全抽掉’,而是让填充物质和自身组织‘和睦共处’。”
现在的杨医生,擅长的就是“稳准修复”:不管是玻尿酸过量的鼓包,还是脂肪填充的臃肿,他都会先做3件事——触诊摸填充物质的层次、用3D扫描看面部轮廓、问求美者“想要的自然度”,然后再定方案。
从业至今,他已经做了近3000例馒化修复实例,其中80%都是老客户推荐来的——毕竟,能把“馒头脸”修成“自然脸”的医生,真的不多。m.aim=ei.com
用他的话说:“我做修复的目标,是让你‘看起来像没做过填充’——笑的时候苹果肌有弧度,不笑的时候脸颊有线条,别人只会说‘你变年轻了’,不会问‘你是不是填了什么’。”
很多人问:“馒化了到底该溶解还是吸脂?”杨医生的答案很直接:“看你填的是啥——玻尿酸用溶解,脂肪用抽吸,混合的就双管齐下。”他的双方案,就是针对不同馒化原因设计的:
1、玻尿酸溶解:稳准“退肿”不凹脸
针对玻尿酸填充过量的馒化(比如苹果肌、额头的鼓包),杨医生用“小分子溶解酶分步注射”。比如有个姑娘填了2支玻尿酸在苹果肌,鼓得像“小包子”,他先打0.3ml溶解酶在玻尿酸边缘(不是直接打在玻尿酸里),等一周后鼓包消了一点,再补打0.2ml——这样溶解得慢,不会一下子把苹果肌溶凹,之后刚好保留“笑起来有饱满感”的状态。
2、脂肪修复:柔和“复位”不僵脸
针对脂肪填充过度的馒化(比如脸颊、下颌线的堆积),杨医生用“微针抽吸+脂肪重塑”。微针比普通吸脂针细3倍,能稳准抽出多余脂肪,同时不会破坏周围的肌肉和血管;抽吸后,他还会用手轻轻按摩脂肪层,把剩下的脂肪“推”到更贴合轮廓的位置——比如把脸颊多余的脂肪推到苹果肌下方,既消了肿,又保留了年轻感。
3、双方案联合:混合馒化的“总结解法”
如果是玻尿酸+脂肪混合填充的馒化(比如苹果肌填了玻尿酸,脸颊填了脂肪),杨医生会先溶解玻尿酸(等1 - 2周代谢完),再处理脂肪——这样避免溶解酶影响脂肪,也避免抽吸脂肪时碰到未溶解的玻尿酸,疗效更稳。m.a爱美网imei.com
1、修复要“等”:不管是玻尿酸还是脂肪,填充后都需要3 - 6个月稳定,稳定后再修复,才能恰当判断“该溶多少、该抽多少”;
2、别贪“快”:溶解或抽吸都要循序渐进,比如溶解酶分两次打,脂肪分两次抽——一次性改变太大,很容易让脸“垮”;
3、找“懂”的医生:馒化修复不是“抽掉就行”,得懂面部解剖学(比如苹果肌的层次、脂肪的分布),不然很容易修“过”了,变成“凹脸”。
其实,馒化从来不是“填充的错”,而是“填多了”或“填错了”的错。如果你也在为“馒头脸”发愁,不妨先了解下馒化修复杨胤恒医生的个人简介——他的经验能帮你少走弯路,他的双方案能帮你把脸“调”回自然。毕竟,美应该是“像自己”,而不是“像别人的填充脸”——杨医生的修复,就是帮你找回“本来的样子”。